国家电网报头版:渔网“连上”互联网,海鲜“游”出小渔村

发布日期: 2025-02-11 信息来源: 内网

  《国家电网报》2月6日头版报道:

  除夕前一天下午,在位于福建省东山县澳角村的沈船长海鲜电商批发工厂里,接连运转十几天的打包流水线久违地安静下来,几位工人加紧做着年前的收尾工作。冻库里的海货已清空大半,但空气里仍弥漫着淡淡的海腥味。工厂门口,一辆冷链车上堆放着大大小小几十件货物。

沈志辉展示冻库里的海货。 王子薇 摄

  “这是春节前最后一批补单了,前阵子每天门口能来好几辆冷链车呢。”沈船长海鲜电商批发工厂负责人沈志辉介绍道。春节临近,他和团队迎来采买年货的高峰期,有时一天就能收到上千个订单。“前一阵我们经常忙到凌晨两三点才睡,但再忙也开心啊。”提到最近红火的生意,沈志辉乐得合不拢嘴。

  澳角村地处东山县东南部,三面临海。以海为田、耕海牧渔,依靠简陋的小木船“讨海”,曾是当地渔民的生活写照。而如今,澳角村闯出了“靠海吃海”的新路子。

  202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澳角村考察,详细了解海鲜干货和渔获产品交易情况,强调村级党组织要发挥火车头作用,带领乡亲们做好“海”的文章。

  如何做好“海”的文章?以沈志辉为代表的澳角村电商人给出了一份答卷。

  沈志辉是澳角村第一批“吃螃蟹”的人。2013年,机缘巧合之下,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开始研究电商。海鲜存储保鲜要求高、快递运输路子不通、客源流量少……万事开头难,沈志辉回忆起创业初期,无奈地笑笑:“那时候什么都不懂,心里真的挺慌的。”

  好在当年澳角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初见成效,一条10千伏线路从村口延伸到码头边上,该村的电气化改造建设在2007年就完成了。这给沈志辉在生产和备货方面吃下一颗“定心丸”。深思熟虑后,他卖掉家中的海捕船,放开手脚探索电商的新路子。

  这些年来,沈志辉的海鲜生意越做越大,从最初的小冰柜发展到如今上百平方米的工厂。“这是我们的新工厂,两个月前搬过来的,以前老工厂只有3个冻库,这边有6个。”他边说边拉开冻库大门,冷气扑面而来。沈志辉的新工厂还配备了10余台冰柜和2条自动化打包流水线,由一台专用变压器供电,用上了新的液氮速冻技术,急冻库温度能低于零下60摄氏度。新工厂设备技术升级,用电需求也增长不少。

  “我们做海鲜的,时间耽误不得,这些设备都马上给接了电,当天就都用上了。设备多了,一个月电费都有两万多块。”沈志辉介绍,“现在供电很稳定,前一阵从早到晚地忙,设备也没出问题,平常有什么需要,给供电所打个电话,供电员工就马上过来帮忙解决了。”他朝着同行而来的东山县供电公司陈城镇供电所所长林超点点头。随后,两人用闽南话攀谈起来。

  这些年来,沈志辉越来越红火的海鲜生意成为澳角村靠电商致富的样板,该村将电商产业融入乡村发展规划中,着力打造电商一条街。

  了解到澳角村相关发展计划后,东山县供电公司于2021年新建10千伏澳角Ⅱ线及澳角联络线,并完成电商一条街的线路改造,进一步满足电商产业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

  有了村里的政策扶持和充足的电力保障,渔民纷纷“上岸触网”,大量年轻人返乡投身电商产业。截至目前,澳角村已有电商企业117家,2024年总销售额达3.5亿元;全村4000多人中,超过500人从事电商产业。

  如今,澳角村电商一条街已成规模,街边商铺林立。记者一行驱车驶入,看到大小商铺门口都挂上了红灯笼、贴上了对联。一路上,林超介绍着街边的电商商铺、海边的鲍鱼苗养殖大棚,还有去年刚刚建好的民宿。“澳角村的箱式变压器是我们供电所服务区域内最多的,村里线路也都基本入地了。”林超说,“电商一条街建设之前,我们就新安装了两台变压器,后续扩建时又第一时间增设了一台。”

  春节前夕,东山县供电公司组织国网福建电力“双满意”(谷文昌)共产党员服务队提前走访电商企业,了解相关用电需求,还使用智能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各企业用电负荷情况,为年货生产销售旺季保驾护航。

  “我们安排了节前的线路特巡,最近每天都有无人机夜巡。”林超介绍,“春节假期村用电负荷不会有太大变化,主要就是保障居民生活和相关活动用电,还有电商工厂冻库、养殖场各种设备的稳定用电。所里每天都会有人值班,及时响应客户需求。”

  海边的风机叶片悠悠地转着,村里张灯结彩,迎接着火红的日子。15时许,沈志辉目送着年前最后一辆冷链车载着海鲜出发,不远处的港口,渔船整齐停靠,等待下一个开海季的到来。再过不久,这里又会忙碌起来,澳角村又将渔获满舱,一箱箱鲜活的海鲜乘车出发,借力互联网“游”向全国各地。(本报记者 王子薇 通讯员 林路炜)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