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是我国东部电力绿色发展最好的省份,也是东部沿海唯一电力“外送型”省份,正在建设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公司积极服务清洁能源发展,助推福建清洁能源装机、发电量占比连续多年实现“双过半”并保持全额消纳。
风光并驱 建设清洁能源生产基地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在漳州市东山县杏陈镇诏安湾一侧海域的滩涂水面,一个百兆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已建成投运。作为福建省首个滩涂海上光伏电站,东山杏陈180兆瓦海上光伏电站把光伏发电与渔业养殖相结合,实现“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海域立体综合开发。同时配套建设了一座110千伏陆上升压站并配建18兆瓦/36兆瓦时的储能系统,年平均可提供3亿千瓦时的清洁电能,可节约标准煤9.02万吨每年,减排二氧化碳排放约24万吨。
一排排蓝色光伏板鳞次栉比矗立在海面上,可以想象的是,未来在这片海域,海洋能源利用和海洋资源开发都将打开更大的空间。
福建对于集中式光伏群的探索并不仅限于此,在漳浦盐场广阔无垠的蓝色大海上,漳浦盐场100兆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同步也在建设中。这一项目的加入将为福建能源“蓝色朋友圈”的扩大注入了新动能。
2024年是福建清洁能源基地的先行建设期,各项新能源项目建设方兴未艾。
2024年6月27日,随着漳浦六鳌海上风电场最后一批风机的叶片开始徐徐转动,漳浦六鳌海上风电场二期项目顺利实现全容量并网,年上网电量超16亿千瓦时,年节约标煤约50万吨。作为全国首个批量化使用16兆瓦及以上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的项目,这是我国开启的深远海海上风电场建设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也是福建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区域能源绿色转型的又一力作。
以大规模海上风电为主力,海上光伏及新一代核电为支撑,以高性能抽蓄、先进煤电、新型储能为调节,福建清洁能源生产基地的建设正蹄疾步稳。
依据前期调查测算,福建海上风电和核电可供开发的电力资源潜力至少在1亿千瓦,这意味着福建区域能源供应能力拥有更大探索空间,必将推动区域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增强电网输配电能力,并带动打造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
跨区互联 打造清洁能源“高速枢纽”
有了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如何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同时保持合理利用水平成为了新挑战。
建设“省际互联、区内坚强”的能源配置枢纽,是福建电网的积极应答。
2022年9月,闽粤联网工程正式投运。该工程通过两回500千伏交流线路分别与福建电网和广东电网连接,线路全长303公里,输送容量最高达200万千瓦。
余缺互济是闽粤联网工程的重要作用。在新能源快速发展的当下,根据测算,“十四五”期间,闽粤两省风电等新能源总装机预计超过4000万千瓦,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大幅增加,随之而来的是新能源消纳压力不断增大。闽粤联网工程的投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困难,这一工程促进互联省份新能源消纳,大幅降低了保障新能源消纳的调节性电源建设成本。
2024年5月11日,闽粤联网工程首次实现以200万千瓦的满功率输电能力从福建向广东送电。截至12月15日,闽粤联网工程累计输送电量超100亿千瓦时。其中,福建输送广东电量60亿千瓦时,广东输送福建电量40亿千瓦时,有效提升了两省电网保供能力。输送总电量相当于270多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在提升跨省跨区输电通道输送新能源能力之外,新能源友好并网、分层分群调控、大电网与微电网融合发展对于扩大福建新能源消纳空间,推动以新能源孕育新产业也有着重要意义。在福建,一批微电网示范项目因地制宜铺展开来,城镇、海岛、园区、乡村、校园等多类型微电网(群)示范形态初具规模。
2024年12月12日14时,福建省南安市翔云镇阳光明媚,建筑屋顶上一块块的光伏发电板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同一时刻,泉州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显示,位于翔云镇的福建省首个台区组共享储能型微电网的光伏发电出力达到当天的出力峰值1120千瓦,电力传输功率为95.3%,光伏发电就地完成消纳。
台区组共享储能型微电网是公司探索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示范工程之一。翔云镇是典型的高比例分布式光伏电源接入乡镇,全镇超过三分之二的公用变压器台区接入了分布式光伏电源。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容量持续增长,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影响有所增加。
针对这一问题,公司在翔云镇翔云村、金安村试点建设台区组共享储能型微电网。通过台区组共享储能型微电网,白天光伏发电的富余电量会自动存储至储能系统或跨台区消纳;晚上用电负荷增加时,储能系统自动释放电能,辅助调节供需平衡,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
台区组共享储能型微电网运行以来,试点区域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实现100%就地消纳,配电台区通过配置储能实现弹性增容14.3%。据了解,在福建省,像翔云镇一样高比例接入分布式光伏电源的乡镇还有很多,涉及的乡村配电台区有3000多个。目前,公司已在高比例接入分布式光伏电源的乡镇推广台区组共享型储能微电网建设模式,实现不同场景下分布式光伏发电高效友好消纳、台区电能质量和供电能力提升。
在厦门鼓浪屿,“光储直柔”低碳建筑在海岛东侧的大德记直流智慧生活体验馆启用,实现了用电的自我调节和自主优化。
在宁德三都澳,海上渔排风光储微电网示范项目能为海上渔排不间断供电,促进清洁能源在海上应用。
因地制宜 推动能源产业链式发展
破解产业发展空间制约,福建自有答案——集中力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把优势产业链锻造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对此,公司深化服务,助推各地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
漳州东山立足海岛、优质硅砂资源禀赋,布局新材料新能源产业。走进东山临港产业园,旗滨玻璃、一道新能源光伏组件等龙头企业凭借漳州绝佳的优质硅砂资源,将“一粒砂”发展成为一条百亿产业链,带动产业集群升级,逐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园区化”光伏产业新格局。
针对该园区企业高能耗高用电的特点,东山公司提出用电时段优化建议,将非关键生产活动调整至电价低谷时段,同时采用高效的变频电机和节能灯具降低能耗。凭借这些举措,漳州旗滨玻璃有限公司每月节省6%的用电成本,实现碳减排80吨,实现了经济收益、绿色效益的双增长。
“我们在码头安装了1套800千瓦的岸电设备,不仅能减少船舶停靠期间的燃油消耗,改善港口及周边区域的环境,还有助于降低企业原料及成品的运输成本。”旗滨码头港口岸电项目负责人许勇平说。据悉,港口岸电投用后每年实现碳减排1810吨。不仅如此,通过在码头进行绿色照明改造,安装的光伏板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400吨。
如今,这里已入驻8家优质新能源企业,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园区化的光伏及玻璃新材料产业发展格局。
走进莆田仙港工业园,作为莆田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领域的高精尖技术产业化项目——在瑞峰片区的仙游紫京新能源三元前驱体,紫京与仙游已落地的和拓、国城等项目互为产业链上下游,形成动力锂电池新材料完整链条。
莆田公司员工积极上门走访仙港工业园内凯茂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及时掌握用电需求,对企业配电设施进行“体检”,以“满格电”助力企业安全生产。
以点带面、连面成片。公司正以优质高效的服务,助力福建通过清洁能源这一“支点”,撬动能源产业链和创新链协同发展,加速新能源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布局,形成能源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模式,打造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能源核心枢纽。
信息来源:宣传部